查看原文
其他

指导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文化与文艺理念”全集

2017-02-05 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产业评论:在过去一年里,文化产业评论推送了很多优质的干货内容。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们把1000多篇文章按照不同主题系统梳理了一番。今天的主题是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文化与文艺理念” 系列干货文章,也是最后一期啦,供朋友们参考。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文化自信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又为何要践行“文化自信”?

 

在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的“在交流和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国力衰败的时候,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会下降,在文化心态上也会产生崇洋、自卑、封闭等摇摆心理,对自己的文化就会不自信,文化因此成为涉及国格尊严和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上升以后,对文化力量的需求会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在这个进程中,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我们要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因为只有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同样,文化自信也是文艺创作的内在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心态,是对一个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文化自信对文艺创作有关键性、根本性的意义。缺少文化自信的支撑,文艺创作势必步入迷途。


原文链接:

 

文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一年后的2015年10月14日,这篇重要讲话公开发表,全文1万4千余字。2016年10月10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两周年之际,中宣部在北京召开繁荣文艺创作经验交流会。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振奋人心,又引人思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自己的文艺工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对于成熟的文化产业来讲,不该是如同低俗娱乐那般引逗追星族大起大落的狂热激情,也不该是如同快餐文化那般吸引消费者的一时驻足,而是该培养文化受众长久的关注、理性的认同、稳固的信任。——如同一份温情脉脉的恒定感情,是以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对良性受益的欣赏为基础的。

 

一个具有文化理想和道义情怀、一个懂得“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文化产业,是在与受众群体谈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


原文链接:


互联网文化


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通过视频讲话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其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所赋予的。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将当下的文化现状放大并反映出来。网民在消费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度,进而逐步将不同类型的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

 

互联网的参与者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不是排斥而是好奇接受,进一步加深了文化的融合之势,诸如代际文化、传统文化、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东西方文化、高雅文化与草根文化等,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了解,减少了文化代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进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互联网文化治理的问题说到底是互联网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如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的问题。

 

“在以互联网为中介所构建的技术整合体系中,‘互联网+’已经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在技术逻辑和人文精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重要课题。互联网是一种中性的媒介手段,其本身是没有情感取向的。但是互联网可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为人文注入技术,为技术赋予体温,走上一条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赢之路。”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先生也从互联网与人文传承的角度着手,表达了互联网应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走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共赢之路。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楼宇烈先生也提到:“我们今天要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这样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我们今天不做网络的奴隶,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个网络,不是让网络牵着让我们走,失去我们人的主体性。用网络来传播中国文化,在今天最迫切任务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真的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有一种自信心。”


原文链接:

 

其他


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